带知字的成语有哪些?
一知半解[yī zhī bàn jiě]形容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深不透。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不知所措[bù zhī suǒ cu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形容面对突然情况,无法应付。
《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明知故犯[míng zhī gù fàn]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或违法的,却故意去做。
知己知彼[zhī jǐ zhī bǐ]也说知彼知己。
《孙子兵法·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 意思是对敌我双方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后也用“知己知彼”泛指了解自己和对方。
一叶知秋[yī yè zhī qiū]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要来了。
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就预料到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 宋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知难而退[zhī nán ér tuì]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
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知难而进[zhī nán ér jìn]迎着困难上。
见微知著[jiàn wēi zhī zhù]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
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为能见微而知著。
” 微:微小。
著:显著。
不得而知[bù dé ér zhī]得:能够。
没有办法知道。
恬不知耻[tián bù zhī chǐ]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不以为耻。
真知灼见[zhēn zhī zhuó jiàn]正确的认识,透辟的见解。
灼(zhuó):明白。
众所周知[zhòng suǒ zhōu zhī]大家全都知道。
带知字的成语有以下这些: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见微知著、知足常乐、一叶知秋、妇孺皆知、冷暖自知、知法犯法、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知所措、不得而知、真知灼见、迷途知返、恬不知耻、不知不觉、知己知彼、疾风知劲草、自知之明、知遇之恩、不知所云、知易行难、知无不言,以上词语符合题意。
格能组成哪些词?
方格。
刚上小学的时候,学习写字用田字格本,四个格子写一个字。
后来字写得多了,就用方格本,一个格子里面写一个字。
再后来学写毛笔字了,就用米字格了。
格的意思就是用线条区划出来的一小块区域。
格子的位置区分出不同的地位,有高低、上下之分,于是又出现了用来描述一些不同程度、内涵的事物和概念,如“品格”、“人格”、“格调”、“风格”等等。
格子主要还是为了把各种不同的东西区别、划分开来,或者是可以整理的整齐一些。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见过一大堆带“格”的词汇。
如果不符合某些规范,那就是“格格不入”。
如果打破某些既定规范做事的话,叫做“破格”。
好得超出了一定的标准了,那就是“格外”出色。
龚自珍的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这个意思。
艺术上符合的某些规律或类型,称为“格调”或“风格”。
而在道德品质上,我们也是有一些特定的规范,比如“人格”、“品格”、“国格”、“性格”等等。
小时候,衣服的样式极其贫乏,稍微有一个特色的东西也要给他一个单独的名字,那是海军战士穿的长袖内衣是一条一条横的“蓝白道格子”的花纹,人们给他一个特“酷”的名字,称之为“海魂衫”。
英国是羊毛纺织品的最早商业化出产地,其中有一种“苏格兰花格呢”十分著名,几乎成为英国纺织业产品的代名词。
在服装设计上,成为一类专门的纹饰。
现在的人们,还有一类被称为“格子控”,这个就大家都懂的了。
格斗在动作或行为上,人用手或兵器将对方的进攻挡在外面的动作叫“格”。
人们对那种近身的直接的徒手打斗叫做“格斗”。
关于格斗,我们应该听说过这个特恐怖的词,就叫“格杀勿论”。
“格”也有“搏斗”的意思。
古书上说,商纣王作为亡国之君其实并不是一个无能之辈,而是太聪明、太能干了,不但聪明过人,而且“力能格虎”,但是力能格虎却带来了刚愎自用,由此而最终导致了他的王朝的覆灭。
前不久,在河南邺县出土了一座三国时期的贵族大墓,据说可能是曹操的陵墓,结果当地的政府和考古部门太急于求成了,专业的功夫做得不到位,搞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勾当,闹得一片质疑之声,很多地方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结果到现在还是一个悬案,被不了了之。
这其中就有一个石牌上刻有“武王格虎大戟”字样。
历史上,在邺县这个地区可能被称为武王的还真就只有曹操一人,本来这件文物是可以成为“曹操墓”的铁证的,但是由于墓地曾被盗掘,这件石碑说是盗墓贼偷走卖给了文物贩子,又从文物贩子手里追讨回来的,结果在文物的真实性上面有了极大的瑕疵。
这,是格字最特别的一个出处。
格致古代有个成语叫“格物致知”。
本来的意思是通过观察、研究事物的表象,通过猜想,求知他的内部原理。
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没有一个科学的思想和实验体系,于是就成为毫无根据漫无不着边际海阔天空的随意遐想,其实几乎就是胡思乱想了。
特别有名的例子就是明代大儒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曾经想通过“格”竹子,来得到一些什么知识或启示,他对着一丛竹子目不转睛的盯着看,冥思苦想,结果几天几夜下来,累得生了一场大病,却什么也没“格”出来。
近代的洋务运动是国人急于想得到外来的知识学问而产生的运动,但是在翻译中对于西方来的科学体系中文没有相对应概念和词汇,当时的人们觉得“格物致知”的概念和现代的物理学有点近似,于是就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统称为“格致学”。
格致学就是物理学这个名词的前身。
我们现在所用的“物理”一词是从日本引进的。
因为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比较完善的引入了西方的科学思想,创造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翻译词汇,这使得我们现代所用的科学词汇得以绝大多数从日本引进,比如“科学”、“哲学”、“化学”、“心理学”等等,这是格致学之外,我们所能了解的学科名称的有趣之处,不像例外的“天文”、“地理”等少数词汇,就都还是我们的老祖宗原创的啦。
格字今天就说这么多。
我是来自深圳的老周,欢迎您搜索我的说词解字。
- 上一篇:李白的李造句-带李字的四字成语?
- 下一篇:后裔造句简单,形容“花草”的词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