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和笈笄的区别?
及笄,又叫“既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及笄属于古代嘉礼的一种,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笈笄,读音是jí jī,汉语词语,古代指女孩子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
芨[jī]解释1. 〔白~〕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供药用。
亦作“白及”。
2. 〔~~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碱性草滩上。
茎和叶是造纸和制人造丝的原料,亦可编织筐、篓、席等。
及笄 jíjī 亦作“既笄”。
释义: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礼记·内则》) 1、笄(jī) 释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
2、笈(jí) 释义:用竹、藤编织,用以放置书籍、衣巾、药物等。
笄年是什么意思?
笄年是指15岁,及笄,汉语词语。
亦作“既笄”。
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
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笄,发簪。
花甲、不惑、及笄、而立、古稀、百岁、遐龄、弱冠、高龄、半百你知道这些年龄的阶段吗?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
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而立:男子三十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男子四十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半百: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遐龄:添至备忘录的高龄,是老年人高寿的敬语。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 上一篇:印张词语解释-张张张能组成什么词?
- 下一篇:娱乐的高级词语解释(有关娱乐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