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货币需求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凯恩斯提出了货币需求动机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的钱币需求行为由三种动机决定:分别为交易动机、防备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
人们的钱币收入和支出之间有肯定的时间期限。
在这个期限内,钱币是必不可少的交易前言。
因此,人们必须持有一定量的钱币。
由于收支时间间隔一般不会有变,以是此项动机保留的货币量基本上与收入维持稳固的关系。
2、防备动机。
为防止不测需要,必须持有一定量的钱币。
为此项动机而保存的货币量也基本上与收入维持稳固关系。
3、谋利动机。
人们为了在钱币和盈利性资产间举行有利的选择,需保存一定的货币量。
假如现在的利率低(持币成本低),大概会上升,则可多持币到时在一级市场买进较高利率的债券或在二级市场买进代价下跌的证券,以得到较高的收益率。
反之,则淘汰持币。
可见,投机性钱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
三大心理需求定律?
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指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这是凯恩斯整个就业理论的支柱。
凯恩斯认为,对于消费品的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对投资品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货币利息率”,因此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凯恩斯把消费倾向看作是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
那么,边际消费倾向就是增加的收入量和增加的消费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就是,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在每一收入的增量中,个人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用来储蓄的部分却越来越大。
第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品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呈现递减趋势,这必然导致投资的下降,因为资本边际效率是刺激资本家增加投资的动力,加之不确定性、风险、期望、投资者的态度和信心等因素的影响,更扩大了预期需求量和现实消费量之间的裂痕。
第三、流动性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个人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愿望和数量。
也就是说,货币供应数量影响利息率。
那么流动性偏好则是不同利息率水平上人们对持有货币的不同需求,原因在于人们有货币在手比较灵活。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区别?
总需求(英语:Aggregate demand,AD)是一个宏观经济学概念。
指在一个指定时期及物价的经济体系(Y)内对最终物品及服务的需求的总和。
这是商品及服务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任何可能价格水平下会被消费的总量。
这是当一国的库存水平是静态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它也经常被称作有效需求,尽管其他时候这个术语是区别开来的。
虽然这在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单一物品是对的,但在宏观层面这想法并不正确。
事实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是因为三个不同效应的结果:庇古效应、凯恩斯利率效应、蒙代尔-弗莱明汇率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指一般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