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家门不入的典故?
历史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亦称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仍为人们所传颂。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
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
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什么不入四字成语?
什么不入的四字成语有:刀枪不入、格格不入、过门不入、扞格不入、龃龉不入。
【刀枪不入】刀杀不进枪刺不死。
比喻一个人的思想僵化,批评、鼓励都不起作用。
【格格不入】格格:阻碍,隔阂。
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过门不入】过:路过;入:进入。
路过家门却不进去。
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画地为牢,议不入】议:议论。
在地上画个圆圈当作牢狱,人们议论着不敢进入。
形容狱吏的凶残暴虐。
【画地为狱,势不入】势:情势。
在地上画个圆圈当作牢狱,人们议论着不敢进入。
形容狱吏的凶残暴虐。
【扞格不入】扞:绝;格:坚硬;扞格:相互抵触,格格不入。
过于坚硬而难于深入。
形容彼此意见完全不合。
【龃龉不入】龃龉:上下牙齿不相配合。
比喻互相抵触。
常指见解不同,难于相容。
【篱牢犬不入】篱笆编得结实,狗就钻不进来。
比喻自己品行端正,坏人就无法勾引。
【三过家门而不入】指夏禹治水的故事,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三过其门而不入】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水浆不入】流汁也无法进口。
形容病重或劳伤过度。
【危邦不入】危:危险;邦:邦国,代指地方。
局势不稳定的地方不要去。
【无空不入】比喻有空子就钻。
同“无孔不入”。
【无孔不入】孔:小洞。
比喻有空子就钻。
【成语】: 龃龉不入【拼音】: jǔ yǔ bù rù【解释】: 龃龉:上下牙齿不相配合。
比喻互相抵触。
常指见解不同,难于相容。
【出处】: 《楚辞·九辨》:“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
”【举例造句】: 司李与萧师争论再三,龃龉不入。
明·张岱《家传》。
过门不入的历史人物是谁?
过门不入的历史人物是大禹。
过门不入这一成语的由来: 上古时代,曾出现过一次大洪水,长达20多年,受灾面积很大。
当时正是舜当政期间,他派(治水未遂而被尧处死的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吸取了其父治水的教训,采用疏通的方法,依地形规划水道,引洪水入河、入海,终于平定了洪水。
然而治水过程中还有几段插曲:禹到了30多岁还没结婚,在涂山(今浙江绍兴市柯桥区西北)遇到一个名叫女娇的姑娘,两人相互十分爱慕,便成了亲。
可婚后4天禹就出去治水了。
治水13年中,禹曾3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一次孩子还在襁褓中哭;一次孩子刚学会喊爸爸;还一次孩子已长大,要留下父亲。
而禹一次也没进入自己的家门,因为时间太过匆忙了。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
后人称他为大禹。
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市南),仍存禹庙、禹陵、禹祠。
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过门不入的历史人物是大禹禹,姓姒,名文命[1] (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
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2] (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
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