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陇望蜀还是得陇望蜀?
公元25年8月5日,刘秀称帝,建立东汉。
汉军问鼎中原后,实力与日俱增。
随着盘据河西的窦融不战而降,唯有龟缩陇右的隗嚣和据险蜀地的公孙述一息尚存。
建武八年(公元32年),汉军兵分两路,分别由来歙和吴汉、岑彭率领,试图一举剿灭隗嚣。
在汉军凌厉的攻势下,隗嚣所属十三名大将、十多万军队以及天水郡大部归降东汉。
来歙顺势占据略阳,吴汉、岑彭围攻西城和上邽。
隗嚣元气大伤,军无斗志。
刘秀亲临略阳,犒劳来歙。
他写信给正在作战的吴汉和岑彭,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
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这就是“得陇望蜀”的由来。
得陇望蜀的三国典故?
虽然得陇望蜀的典故最早发生在刘秀身上,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段和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公元214年,曹操对汉献帝发动了最后的一击:废后,伏皇后被废,曹操之女曹节为后。
这是除了废帝之外对汉室最大的打击了,汉献帝默默地看着皇后被拖出去却没有忠臣响应,他自己明白下一步就是自己退位了。
而曹操此时假借南征的名义,从邺城出军,七月出军,走了五个月,才从邺城走道孟津(从河南省北部走到河南省西部)。
很明显不是为了南征,是为了躲开宫廷里的那些肮脏事,把黑锅甩给手下。
差不多在半路上,曹操接到了刘备平定蜀中的消息。
这可能也是曹操走的慢的原因之一。
因为蜀中平定,刘备不是守成之辈,必定图谋出川北伐,汉中可谓是曹刘下一步的必争之地。
而蜀中叛乱两年,刘备还需要时间来整顿内政、准备兵粮,现在是曹操先下手为强的大好时机。
孟津这个地方既是黄河渡口,又在洛阳边上,是从中原往关中的主要通道。
曹操不慌不忙地停下南征的打算,在孟津做了调整,过了年。
215年三月,曹操率军十万,进攻汉中张鲁。
1.汉中归降民间讨论军事,有一种很受欢迎又很受鄙夷的“军事三段论”:A比B强,B比C强,那么A比C强。
结论对口则大受欢迎,结论不对口则受鄙夷。
但如果这三者年代相近,那么这对比性还是很强的。
对比张鲁—刘璋—刘备—曹操这条食物链,怎么看自己都不可能击败曹操。
于是张鲁准备投降,但张鲁的弟弟张卫坚持抵抗,带军前往阳平关修筑工事坚守。
张鲁统治汉中二十年,对于民生功大于过曹操从没去过汉中,只知道汉中地理利于防御,所以走陈仓大道,进击河池。
河池是氐人的聚居地,当地人曾帮助马超叛乱,于是氐酋窦茂起兵反抗,被曹操攻灭。
曹操问降将和凉州人,汉中好不好打。
这些人没有进攻过汉中,但张鲁曾出过兵,被夏侯渊一顿胖揍,于是回复曹操:“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
”曹操放心地进军,等到阳平关下一看,张鲁据阳平关和山顶为连营,山又近又陡峭。
曹操叹息:“他人商度,少如人意。
”直到如今只能强攻山上,伤亡很大,粮草转运不及时,快吃完了。
无奈之下,曹操准备撤军。
曹操连夜派夏侯惇、许褚通知山上的前军撤退,结果扯下来的前军晚上迷路了,误入张卫的大营,张卫大营大乱。
当时辛毘、主刘晔等也在,发现战机,夏侯惇还不信,自己一看,大喜,赶紧通知曹操连夜进军。
当晚阳平关失守。
这里史书还有一种记载,并非曹操军迷路,而是某天晚上,山上的一群麋鹿,冲进了张卫军营,导致营啸大乱。
不管如何,张卫的运气真是背到家了。
张鲁听到前线兵败,立刻要投降,谋士阎圃劝说:“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赴朴胡,与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
”张鲁就往巴中撤退,当时手下想烧毁城中辎重钱粮,被张鲁阻止:“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得达。
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
宝货仓库,国家之有。
”曹操攻下汉中,看到仓储都没被破坏,顿时明白了张鲁的意思,派人安慰招降。
此时曹操离刘备很近了,再往南就是剑阁,也是刘备入川的老路。
蜀中人心未定,听到曹丞相来了,军心大乱,经常有人来投降,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司马懿劝曹操进军:“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
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
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
”刘晔也劝曹操进军:“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
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
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
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
今不取,必为后忧。
”曹操推脱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等到七天后,曹操改了主意,问刘晔,我想打了,现在还能打吗?刘晔回答:“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于是曹操放弃进攻蜀中。
讥讽人不知道满足、总想得到更多的意思。
历史典故: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称霸陇西的隗嚣。
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将隗嚣围困在西域,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
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
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
人总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