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太常是什么职位?
太常是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主要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宾军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威文物的官员,即唐虞的秩宗、周朝的宗伯、秦朝的奉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
有说太常之祖是唐虞的秩宗伯夷。
太常亦用来指周天子祭祀天神时所建的三辰旗,代表天道。
太常的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分别执掌音乐、祝祷、供奉、天文历法、卜筮、医疗。
汉朝太常属太尉部,掌礼仪祭祀,至晋朝、南朝时均为九卿之一,隋朝九寺之首。
唐朝宋朝设置寺卿、少卿,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日本阴阳师即太卜。
太常,中国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
本名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前 144)改为太常;一说西汉初名太常,惠帝改为奉常,景帝时恢复旧 称。
新莽改名秩宗。
东汉复称太常。
太常的主要职责: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义。
祭祀时充当主祭人皇帝的助手。
二是主管皇帝的寝庙园陵及其所 在的县。
太常每月要巡视诸帝陵墓一次。
汉代因太常事重职尊,其位 列于诸卿之首。
西汉时多以列侯任该职。
由于该官涉及宗庙和典礼,在其位者动辄见咎。
东吴官名?
东吴的官职:吴国(222—280)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亦称孙吴、东吴。
是在三国之中水军最强的一国,占领扬州(古代)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
东吴中央官制 东吴的中央官制与曹魏、蜀汉相仿。
东吴置丞相,名义上也是百官之长,但实际效能是仅仅管理例行政务,往往不参与重大政务的决策。
东吴丞相设置于宝鼎元年(266年),一度分置为左丞相和右丞相。
丞相属官有军师、长史、掾等。
东吴的三公废置不常,除授因人而异。
建衡三年(271年)置太尉。
宝鼎三年(268年)以丁固为司徒,以孟仁为司空。
孙休废司空改置左右御史大夫,至孙皓登位,复置司空。
东吴三公的特点是太尉不领军、司徒与丞相并置而不治民、司空不视土木事。
这个特点可以说是后世以三公为虚衔的开端。
东吴政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等内朝将军,这些将军外则领军,内则领政,是事实上的宰相。
黄武七年(228年)置大司马。
赤乌九年(346年)分置左、右大司马,并置上大将军、大将军。
黄龙元年(229年)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诸葛瑾为大将军。
《通典·职官》载:“至吴景帝(孙休)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 《三国会要·职官》云:“吴初亦六卿,孙休永安二年(259年),始备九卿”。
可知东吴前期无九卿。
孙权初置奉常,黄武四年(225年)改太常,太常置博士。
东吴初置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有三署中郎将、领三署郎,还有羽林督,绕帐督、帐下右部督,皆领卫兵。
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少府诸卿建置均与曹魏、蜀汉同。
东吴在屯田各郡置典农都尉,统辖属县,职如太守。
典农都尉掌管军粮,不属于大司农。
这不同于曹魏制度。
孙权初年设左节度,专掌军粮会计。
宫官有大长秋,设置略如曹魏制。
又有太子太傅、少傅。
黄龙元年(229年)置左辅、右弼、辅正、翼正等都尉,为太子四友。
又有太子宾客及率更令、中庶子、庶子、辅义都尉、右部督等。
门下官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设置略与曹魏同,但地位不甚重要。
尚书分选曹、户曹、左曹、贼曹等四曹,可见东吴尚书职任较曹魏为轻。
中书监设中书令、仆射、丞、郎、令史等。
御史台设御史中丞,督军粮御史及监农御史,又置中执法,左右执法各一人。
在殿中察举违法行为,也称侍御史。
武职官有领军将军;左领军、右领军;中护军、左护军、右护军;中典军、左典军、右典军。
又中垒将军掌宿卫兵。
有抚军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无征东将军;有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无平东将军。
东吴地方官制 东吴有扬、荆、交、广四州。
黄龙元年(229年)与蜀约分天下,以曹魏境豫、青、徐、幽四州分与东吴,置刺史遥领之。
州属官见于文献记载的,仅有部郡从事、师友从事、大中正。
郡设太守、都尉,所属有功曹掾、门下书佐、门下循行等。
县以下制度略如东汉。
东吴爵禄制度也不发达,唯置王、侯二等爵,无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