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戏曲知识,你知道吗?
1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
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
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
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
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
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
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
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作为一个助手,我对戏曲知识有一定了解。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
京剧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它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注重唱腔、表演技巧和戏曲化妆。
豫剧则以豫剧唱腔和表演形式独特而闻名。
越剧则以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著称。
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唱腔专业术语?
1) 真嗓 亦名大嗓、本嗓。
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
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
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
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
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
京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
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2) 本嗓 同“假嗓”。
(3) 大嗓 同“真嗓”。
(4) 真声 同“真嗓”。
(5) 假嗓 亦名小嗓、二本嗓。
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
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
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
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
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
京剧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
(6) 小嗓 同“假嗓”。
(7) 二本嗓 同“假嗓”。
(8) 假声 同“假嗓”。
(9) 左嗓 京剧声乐名词。
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
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
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
(10) 吊嗓 亦作调嗓。
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一。
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
有的先用一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
吊嗓的作用:1。
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
2。
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11) 调嗓 同“吊嗓”。
(12) 喊嗓 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
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
待声音舒放后,再以唱段进行练习。
(13) 丹田音 京剧声乐名词。
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人身肚脐下约三寸处谓之丹田)发出声。
现在一般传统演唱戏曲练声方法,也认为丹田音最能响堂(即声音送得远,听得清)。
(14) 响堂 同“丹田音”。
(15) 云遮月 京剧声乐名词。
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
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
谭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属于这一类型。
(16) 塌中 京剧声乐名词。
演员在中老年时期,由于生理关系,发生失音现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
有的演员爱护嗓子,到老仍保持元音不变。
用假嗓歌唱的演员,老来塌中的较多。
(17) 脑后音 京剧发生的一种。
又名背工音。
一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来。
脑后音虽然同样气从丹田,但发音时,喉腔稍加压缩,打开后咽壁,提高软颚,将声音送入头腔,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在脑后,通过头腔共鸣,发出一种含蓄浑厚的音调。
脑后音发音苍劲有力,能达远闻,而近听又不觉其尖厉。
老生和净角唱腔中,凡遇闭口音(如“一七辙”)的高音,多用此种唱法。
旦角唱腔用脑后音者较少,程(砚秋)派唱腔有时用之。
(18) 背工音 同“脑后音”。
(19) 荒腔 亦作黄腔、黄调或凉调。
京剧声乐名词。
指演员唱曲音调不准,习惯上专指略低于调门的变音。
大部分都是由于演员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如声带变异、耳音不准等。
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20) 黄调 同“荒腔”。
(21) 黄腔 同“荒腔”。
(22) 凉调 同“荒腔”。
(23) 冒调 京剧声乐名词。
指演员唱曲音调略高于规定的调门。
大部分是由于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
有的是由于生理条件(如声带)临时发生故障;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24) 走板 京剧声乐名词。
指演员唱曲不符合规定的节拍。
京剧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种不同的板槽,行腔时如背离板眼的规定,失去节拍的分寸,即谓走板。
(25) 不搭调 京剧声乐名词。
指演员唱曲音调或高或低,不合于规定的调门。
习称跑调。
(26) 跑调 同“不搭调”。
(27) 气口 京剧演唱方法之一。
指演员唱曲时吸气的方法。
京剧各种唱腔长短不一,节奏快慢各异,演员须掌握准确吸气方法,才能唱得从容不迫,优美动听。
气口包括换气、偷气两种。
换气指唱腔间歇中的吸气,偷气是在乐句若断若续中吸气而不使听者觉察。
(28) 换气 京剧演唱方法之一。
演唱时凡遇长腔或拔高处,必先吸气,作好充分准备。
换气不是停腔再唱或明显稍顿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间,乘便呼吸,蓄气待换。
唱腔中在何处换气,因人而异,一般称为气口。
(29) 偷气 京剧演唱方法之一。
指换气时不着痕迹,在观众不觉察时偷换。
如《捉放曹》中陈宫所唱“马行在夹道内我难以回马”,唱完前六字及“内”字长腔,利用“我”这一衬字向内“偷”吸一口气,以便唱足下面“难以回马”的腔,即谓之偷气。
(30) 嘎调 在京剧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时,习称嘎调。
如《四郎探母》中杨延辉唱“站立宫门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军山》中黄忠唱“扫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一句中的“天”字等,均称嘎调。
(31) 长吭 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
长吭好似加大音量。
(32) 砸夯 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
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
(33) 工尺 戏曲音乐名词。
泛指戏曲曲谱上曲词右侧所注音阶符号。
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以“合、四、上、尺、工、凡、六”等字作为音阶的符号,相当于西洋音乐的“56712345”。
习惯上把这些符号统称为“工尺”。
有的曲谱,曲词旁只注板眼(拍子),不注工尺。
有工尺的曲谱,名为工尺谱。
(34) 板眼 戏曲音乐名词。
传统唱曲时,常以鼓板按节拍,凡强拍均击板,故称该拍为板。
次强拍和弱拍则以鼓签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别称为中眼、小眼(在四拍子中前一弱拍称头眼或初眼,后一弱拍称末眼)。
合称板眼。
(35) 过门儿 京剧音乐名词。
指在唱句与唱句之间,唱段与唱段之间的间奏音乐。
唱句与唱句之间常用小过门儿,唱段与唱段之间常用大过门。
但由于板式不同,亦有不少例外,并无固定模式。
(36) 挂儿 京剧音乐名词。
挂儿是“过儿”的谐音,专指在唱段与唱段之间的大过门,一般多指华彩的间奏音乐。
在唱句与唱句之间的小过门不称挂儿。
(37) 垫头 京剧音乐名词。
指在乐汇与乐汇间起搭桥作用的旋律称为垫头或小垫头,亦名桥。
垫头旋律较短,一般只有二、三拍,起前后衔接作用。
(38) 行旋 京剧音乐名词。
指在演员表演动作或对话、独白时的衬托音乐。
行旋多为曲牌或简单旋律的反复演奏,主要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39) 调门 指演员歌唱时的音高。
凡用弦乐器伴奏,都根据演员嗓音的高度自由定调。
京剧调门,一般以正宫调为适度,最高的唱乙字调,最低的凡字调,俗称趴字调。
同一剧中,两个主要演员音高不同,有时互相迁就,有时临时长(提高)调门或落(降低)调门。
(40) 调面 演员唱的音高与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相同,叫做调面。
意思是按照“调门”的表面歌唱。
调面系针对调底而言。
在一般情况下,演员都唱调面。
(41) 调底 演员唱的音高比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低八度,叫做调底。
意思是按照调门的底音歌唱。
调底系针对调面而言。
京剧的某些唱腔,如娃娃调的腔调经常翻高,如将调门定高,演员嗓音不及,如将调门定低,乐器音量有过小,乃采用调底的唱法,把乐器定高八度,演员以低八度的音来歌唱。
(42) 定弦 指弦乐器(胡琴、二胡等)定“调门”的高低。
一般都以笛子作为定弦的标准。
(43) 乙字调 京剧音乐名词。
工尺谱所用调门之一。
定弦时,以笛子小工调的“乙”音(开启第五孔,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调外弦的敞弦)。
乙字调为京剧的最高调门。
(44) 工正调 亦作正宫调。
京剧根据笛的音高定胡琴的调门,西皮外弦与笛正宫调的工音同高的称为正宫调。
比正宫调高出一度的称乙字调,高出半度的称工半调,比正宫调低一度的称六字调,低半度的称六半调,低二度的俗称趴字调。
(45) 工半调 京剧调门之一。
略高于正宫调,略低于乙字调。
定弦时比照笛子的正宫调定音而略升高。
(46) 软工调 京剧调门之一。
略低于正宫调,而较六字调稍高。
定弦时比照笛子的正宫调定音而略降低。
(47) 六字调 京剧调门之一。
定弦时,以笛子小工调的“六”音(六孔全闭,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调外弦的敞弦)。
六字调为京剧中低于正工调,高低适度的调门。
(48) 趴字调 亦作扒字调。
京剧调门之一。
凡低于六字调一度以上的统称趴字调。
(49) 正宫调 同“正工调”。
(50) 扒字调 同“趴字调”。
1.工尺,戏曲音乐名词。
泛指戏曲曲谱上曲词古侧所注音阶符号。
2.板眼,戏曲音乐名词。
传後唱曲时,常以鼓板按节拍,凡强拍均击板,故称该拍为板。
3.过门,京剧音乐名词。
指在唱句与唱句之间,唱段与唱段之间的间奏音乐。
4.挂儿,京剧音乐名词,挂儿是“过儿”的谐音,专指在唱段与唱段之间的大过门,一般多指华彩的问奏音乐。
5.垫头,京剧音乐名词。
指在乐汇与乐汇间起搭桥作用的旋律称为垫头或小垫头,亦名桥。
6.行旋,京剧音乐名祠。
指在演员表演动作或对话、独白时的衬托音乐。
7.调门,指演员歌唱时的音高。
凡用弦乐器伴奏,都根据演员嗓音的高度自由定调。
8.调面,演员唱的音高与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相同,叫做调面。
9.调底,演员唱的音高比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高音低八度,叫做调底。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其唱腔是京剧表演中重要的表现形式。
以下是一些京剧唱腔的专业术语:1. 按板:指京剧唱腔中音调的划分和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演唱。
2. 唱腔:指京剧演员在表演中唱出的旋律和唱腔曲调。
3. 二黄:京剧中的一个唱腔角色,通常扮演男性或中年女性角色,声音高亢激昂。
4. 三黄:京剧中的一个唱腔角色,通常扮演中年或老年女性角色,声音低沉悲切。
5. 歇息:指京剧演唱时的休息间隔,用于调整呼吸和体力。
6. 二六板:京剧唱腔中的一种常见的板式,由二黄和六黄(青衣)演唱。
7. 三六板:京剧唱腔中的一种常见的板式,由三黄和六黄(青衣)演唱。
8. 老生腔:指京剧中老生角色的唱腔风格,声音雄浑有力。
9. 青衣腔:指京剧中青衣角色的唱腔风格,声音柔和清脆。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京剧唱腔专业术语,京剧的唱腔还有更多的细分和变化,其中每一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表现风格和技巧。
[满宫满调]----行话。
演员演唱时音高到位, 声音饱满, 气力充沛。
[走板]---行话。
也称丢板。
演员行腔时, 节奏不稳, 或快或慢, 与乐队奏出的板眼脱节。
[夯儿]----行内暗语。
亦称吭儿。
是京剧演员对嗓子的习称。
[左嗓子]----行话。
京剧界通常指高而窄的嗓音。
此种嗓子能高不能低, 遇到小腔转弯处, 往往唱不好。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唱腔风格和表演技巧。
以下是一些京剧唱腔的专业术语:声腔(Shēngqiāng):指京剧演员在唱腔中运用的声音技巧和表现力,包括高亢激昂的“大腔”和柔和细腻的“小腔”。
念白(Niànbái):指京剧演员在表演中使用的朗诵技巧,用于讲述故事情节或解释角色心理。
声调(Shēngdiào):指京剧唱腔中的音高和音调变化,用于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声腔曲调(Shēngqiāng qǔdiào):指京剧中常用的一些唱腔曲调,如“二黄”、“二黄变调”、“三黄”、“四黄”等。
声腔变化(Shēngqiāng biànhuà):指京剧演员在唱腔中进行的音调和音色的变化,用于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声腔配乐(Shēngqiāng pèiyuè):指京剧演员在唱腔中伴随的音乐,用于增强唱腔的表现力和戏剧效果。
声腔细节(Shēngqiāng xìjié):指京剧演员在唱腔中注重的细微表达,如音色的变化、音节的处理等,用于塑造角色形象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