镞是什么意思?
箭头的意思。
“镞”,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最早见于说文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镞”的基本含义为箭头。
箭头就是弓箭的头部。
又名镞。
箭头的历史十分悠久,人类使用箭头至少有数万年的时间了。
在远古,人们用动物的骨头和石头做成箭头。
后来人们发明了冶炼技术,就是用青铜来制作箭头。
再之后,铁器出现,就有了铁剑头和钢箭头。
现代竞技射箭中的箭头都是靶箭头,一般用比较软的合金制作,穿透性能很差,因此比较安全。
镞,汉语二级字,读作镞(zú)。
1、箭头:箭镞。
2、形容箭的锋利轻捷:“所为贵镞矢者,为其应声而至”。
青铜镞是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用弓弹发可射向远处。
青铜镞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已出现,属最早出现的青铜兵器之一。
其形制较多,主要有双翼、三翼与三棱三类,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战国时期,远射的三棱矢镞已改成铁铤。
形容高的无法攀登的词语?
步月登云、攀藤揽葛、高不可攀、飞墙走壁、涉海登山步月登云【拼音】bù yuè dēng yún【解释】步上月亮,攀登云霄。
形容志向远大。
【出处】明·谢谠《四喜记·赴试秋闱》:“我劝你休带怜香借玉心,顿忘步月登云志。
” 【造句】殊勋寄青史,撑天拄地,军旗,军歌,军魂;宏愿向未来,步月登云,大志,大勇,大道。
攀藤揽葛【拼音】pān téng lǎn gě【解释】为手拉葛藤向上。
形容在险峻的山路上攀登。
亦作“攀藤附葛”。
【出处】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三折:“峨嵋岭下,攀藤揽葛采樵人。
”【造句】谭汉昌因贪捷径,攀藤揽葛行从山岭。
高不可攀【拼音】gāo bù kě pān【近义词】高不可登、高不可及【反义词】平易近人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很难达到 【解释】攀:抓住高处的东西向上爬。
高得手也攀不到。
形容难以达到。
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出处】 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且夫墨子之守,萦带为垣,高不可登。
” 【例子】我们反对把创作说得~,但也反对把它说成不须付出心血就轻而易举地可以做到。
(茅盾《创作问题漫谈》) 【谒后语】三千丈的悬崖;月亮里的桂树 【造句】挫折不是高不可攀的高山,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飞檐走壁【拼音】fēi yán zǒu bì【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武艺高强 【解释】旧小说中形容有武艺的人身体轻捷,能够跳上房檐,越过墙壁。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6回:“这个人本来是一个飞檐走壁的贼。
”【造句】我们中的一些人如同孩子一样,一见蜘蛛侠的灵敏身手及飞檐走壁的绝技就无法自拔地妒意顿生,敬畏有加。
涉海登山【拼音】shè hǎi dēng shān【近义词】 跋山涉水【解释【渡过大海,攀登高山。
形容旅程的艰苦,也形容行程连绵不断。
亦作“涉水登山”。
【出处】唐·张说《贺示历书表》∶“奉宣圣旨,内出新撰历书二十五卷,以示臣等,窃窥深奥,仰观英华,涉海登山,罔知攸际。
”【造句】大兵四处括搜得牵出,元帅令军兵押人囚车,复出示谕安民,然后传令大军起程,涉海登山,非止三两天得回京师,一连二三十日,方奏凯而归。
常见的能够形容“高的无法攀登”的词语有:“高不可攀、高不可及、仰视才见”等等。
解答此题,可以从词义辨析入手:1、高不可攀——攀:攀登。
高得无法攀登。
形容很难达到。
也形容高高在上,难以亲近。
2、高不可及——及:达到。
形容难以达到。
比喻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3、仰视才见——形容高不可攀,需要仰起头才能看见。
答题:高得无法攀登,可以用词语,高不可攀来形容。
高不可攀,汉语成语,拼音是gāo bù kě pān,意思是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成语解释攀:抓住高处的东西向上爬。
成语出处汉·贾谊《陈政事疏·治安策》:“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很难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