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相毕露四字成语?
本相毕露【解释】原形完全显露了出来。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第三种人’杜衡辈,标榜超然,实为群丑,不即本相毕露,知耻者皆羞称之,无待这里多说了;就令自觉不怀他意,屹然中立如张岱者,其实也还是偏倚的。
”。
凶相毕露,凶恶的面目完全暴露了出来。
指原来伪装和善,遇事就露出了本相。
毕:完全。
出处:柯岩《追赶太阳的人》:“吴丙治向他征收税款时,他~地威胁:‘谁有钱给你,小心你的脑袋吧!’”语法:凶相毕露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面目狰狞反义词:笑容可掬。
是成语:凶相毕露,释义毕:完全。
凶恶的面目完全显露了出来。
例句面对大家的责问,那个虚伪的家伙终于凶相毕露。
他被劫持后,一面与凶相毕露的土匪周旋,一面寻找机会脱身。
引证我的噩梦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然而从这个时候起它就不断地来,而且越来越凶相毕露。
巴金 · 《随想录》一百一十四。
庐山真面目的意思是什么啊?
“庐山真面目”是一个成语,指的是事物的真实面貌或本质。
这个成语来自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江浪静,海浪愁煞人。
帆影憎栖岸,车声厌过桥。
明月皎夜光,玉人何处教。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雷鸣草木深。
况复秋风乱,飘摇不定心。
庐山真面目,秋日云霞重。
”这段诗中,“庐山真面目”是指夏天的庐山云雾缭绕,雾霭遮盖庐山真正的山容山貌。
因此,“庐山真面目”常常被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表面看起来与其本质或真实面貌有所出入,强调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庐山真面目的意思是真正的庐山风景。
因为庐山是中国著名的山山水水景区,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所以人们常用“庐山真面目”来形容其真实的美丽和价值。
庐山真面目的含义也可以引申为事物的真实本质或真相。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表面看起来和实际情况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我们加强观察和思考才能了解其真相和本质,这也是庐山真面目这个词汇的另一种含义。
庐山真面目的意思是指事物真正的本质和实质。
庐山是有名的山脉,人们可能只了解它的表面景观,但只有深入挖掘和了解其中的内涵和内在的特质,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和领悟。
类似地,人们在认识和研究各种现象和事物时,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究来达到庐山真面目的认识。
1 “庐山真面目”是指揭开事物的真实面貌,揭露事物的真相。
2 这个成语起源于唐朝,相传有一位画家在庐山中画山水,画出来的画面非常美丽,但是一位僧人却毁了他的画作,画家很生气,但是僧人却带他到一个山坡上,让他看到了庐山的真面目,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演变而来的。
3 “庐山真面目”还可以比喻看到事物真实情况的能力,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意思:庐山:今江西省九江市南的一座名山。
庐山的真实面目。
比喻事物、事实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目”,普通话读音为mù,最早见于甲骨文。
“目”的古字形像人的眼睛,外边轮廓像眼眶,里面像瞳孔。
“目”字,《说文解字》解释为人眼。
象形。
重童子也。
凡目之属皆从目。
“目”字基本含义为眼睛,引申表示看,用作动词;又引申为孔眼,如网眼。
在日常使用中,“目”多用作名词,用于表示眼睛,看等意思。
“庐山真面目”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本来的真实面貌或真实情况。
这个成语的典故起源于唐代,当时有一个瞎眼的歌女在庐山游玩,听了当地居民的描述后,用手摸了摸庐山,发现它本来是破石嶙峋的山峰,而不是遍布青树的山林。
因此,这里的“庐山真面目”也就是指事物本来的真实面貌或本质,与外表或表象不同。
后来,这个成语就逐渐成为了一个常用词汇,可以用来形容各种事物的真相、本质或本来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