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你”是如何称呼?
"你“,是人称代词。
而且是第二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主要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做为第二人称代词的,有:女、汝、尔、若、乃等等。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左传:齐桓公伐楚》一文中,"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其中的“女",通“汝“,指“你“。
又如:《荀子:议兵》中"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
其中的"女"字,同样指的是“你“。
汝,这个比较常见的。
古代文言文书,甚至是历代演义小说中常常用的。
如:《列子: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及下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其中的两个"汝"字,均指的是"你”。
尔,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有一成语:尔虞我诈,其中的"尔",即是指的是”你"。
另见《左传:成公元年》,有"尔无我诈,我无尔虞"。
若,可见《庄子:人间世》,有"吾语若“。
另有《史记:鸿门宴》,有"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其中的“若",即是范增指项庄所说。
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中的:而,乃,一般的只用作定语。
例如:《史记:平原君列传》中有,“吾乃與而君言,汝何为者哉?"。
又如:《汉书:项羽传》中,有"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其中的“而“,“乃“,均作为第二人称,指的是“你"。
古代,作为第二人称的还有一些特定的人物所称谓的。
如:公。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中有:“公有言,云敢不死?“又如:《战国策:魏策》中,“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其中的"公“,或为尊称或为另指,但均是"你”的代称。
还有一个“卿"字,一般常见皇帝对下属称为:"卿"。
这个较为常用。
另外有一些,如唐代诗人李白有诗句:"我今欲眠卿且去…“其中的"卿",即是指的是“你"的意思,不过是比较念蓄而已。
至"五四运动“前后,代替“你“字的,还有一个“妳"字。
至于谁先创造并使用的这个字,现在倒无考证。
但是,在"五四运动"前后,这个字倒是常常见于鸳鸯蝴蝶派一类的作品当中。
其实际用意,则是区别作品中的女性而已。
虽然我国现在均不再使用"妳“代替女性的"你",但是在台湾地区,现在还是有人使用的…。
与一般文言文相同,古诗词中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汝(女)、尔、乃、若、子等;由名词引申为“你(您)”的有:君、卿等;还有由方言引入的:侬、伊(有时做第三人称代词)等。
引证如下:汝(女):杜甫 《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诗经·硕鼠》:三岁贯女尔:李白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与尔同销万古愁乃:陆游《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若:王安石《虞美人·虞美人》:虞兮虞兮奈若何,不见玉颜空死处。
子: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君:白居易《琵琶行》:为君翻作琵琶行卿: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侬:曹雪芹《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伊: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除了“尔,汝,子,侬,君,卿”外,还有“阁下,先生,尊驾”等。
其中,“尔,汝,子”为不容气不尊重对方时或上辈、有权势者对对方的称呼。
“侬”为地方土话。
“君,卿,阁下,先生,尊驾”都为敬语,对对方十分客气和尊重的用语。